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文苑撷英

文苑撷英

【轮训心得】张子怡: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发布日期:2021-12-03    作者:张子怡    来源:天芪生物公司    点击量:3368   分享到:

时间悄无声息的滑向了一年最后一个月,我也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榆林合力公司新闻通讯员轮训。匆匆半月,就在这不停的找主题、找素材、列框架、打初稿、再修改中度过,我也从刚开始只会平铺直叙的“门外汉”,渐渐的成为一名合格新闻宣传的“入门者”。回顾此次轮训,苦与乐并存,但现在更多是想分享此次培训后的收获与感悟。

141639443907120866.png

写作如“尺”,要有“度”

写什么?怎么写?在此之前我大多情况一是靠感觉,二是靠模仿,去看平台上这类稿件是怎么写的,去看别的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的,似乎这样写可以似乎那样写也没错,摸着石头过河懵懵懂懂。

于是就出现了平时写作中的太过夸大,这里又用了不该有的描述此类现象,修修改改,把握不住写作的“度”。

“写通讯稿,必须牢记三点:切忌刻意编造显著事迹、切忌不合理的想象、切忌抽象叙事。一篇好的通讯报道就是以生动具体的写技巧将真人真事加以呈现。”党群工作部业务主管李万智看完我刚写好的初稿这么说道。

没错,培训前期我一直都在这么一个怪圈里,要不就是太过朴实无华平铺直叙,要不然就是描写太过生动本末倒置,一度绕我精疲力尽,每天都在不断地修改中修改。“技巧都是自己悟出来的,不懂就多看多写,改着改着就摸索到道道上了”,李万智看了眼我意味深长的说着“重改”!

窒息,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听到不行、重改等字眼了,现在一听到李万智喊我的名字,我就条件反射的拒绝。

涂涂改改、学习模仿,一篇稿子就这样逐渐打磨成型,我似乎也摸索到那让人头大的“度”是怎样一回事。“可以了,可以准备写下一篇了。”这个回答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就是这么神奇,对于自己写的稿子到底是好是坏到底能不能过,这种感觉越来越清晰,这也许就是李万智所说的“已经开始在道上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我想我现在能作出回答了,“写什么”就是要弄清写作的目的和对象,只有解决了“写什么”才能谈“怎么写”,而“怎么写”着重的就是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和报道手段。写作前想清楚这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就是你写作的“尺”,你的“度”。

写作如“玉”,要“雕”

按当下的话说,千里马也要有伯乐,酒香现在也怕巷子深,如今讯息传达十分快速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信息大爆炸,各式各样的资讯呈现在众人眼前,说句眼花缭乱不为过。一篇文章,好的题材就跟一块品质佳的玉石毛坯,好的题目标题就是玉石师傅手中的雕刻刀,写实又不枯燥的内容就是玉石最后的镶边,这所有的一切汇聚一起才是精美玉饰的诞生,少一样都不行。

“优秀的题目才能吸引大家点进来,独特的小标题才能留住别人阅读欲”“小标题一看就没认真想,重新想嗷,认真点”“写的内容你觉得和小标题扣上了吗?小标题是总结是点睛之笔,你看看你的内容和它符不符合”……就是因为这些话,日日环绕在耳边,日日构思如何改,这才连梦里也不放过,梦里改稿。

平时我最常写的就是会议、活动、展会之类的短通讯,不需要小标题,也不需要多新颖的写作手法,题目都是什么公司参加或者开展什么会议、活动之类的就足够了。直到来这里参加培训,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写作是片面的,短通讯,我们也能发掘出更多更深度的报道,可以通过专研某一项目的报道,可以对某一现象的报道,可以对某一存在问题的报道等等都能成为深度报道的材料,更何况是一些人物稿、综合稿,都可以分成三大模块,“三策略+三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题材就在我们身边,新闻不就是让我们去开发、去挖掘、去探索、去观察吗?敏锐地捕捉周围每一条资讯,发现好的题材。

当我们拿到这款璞玉的时候,就应该想怎么让这条资讯更有价值,让本来枯燥的文章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情景结合——这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之一,用深动形象的场景描述或者人物对话去引出接下来要写的人或事。通过与日常生活常见的小事或对话引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的心,在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时候的调味剂。

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学习交流与进步上演在培训的每一天。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通过互相的交流学习到了好的经验,将我从“门外汉”成功的带成新闻宣传的“入门者”,回去后也将继续向别人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更迅速的进入新闻宣传者这一角色,做一名合格的新闻通讯员。(天芪生物公司 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