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精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到:“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虽然2020脱贫攻坚战夺取了全面胜利,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将成为扶贫企业在今后“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和焦点。如何在精神层面聚焦发力,助力产业扶贫企业能够高效益、高质量的稳定运营,成为乡村振兴的能量之源,选树扶贫典型即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清涧北国枣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农业产业扶贫企业,通过三年努力成为陕北地区乃至陕西省范围内红枣精深加工行业的领跑者,在高速发展中凝练出了简洁、扼要、激奋的企业精神,扶贫典型的选树功不可没。
背景:陕煤集团作为榆林合力团团长单位,为响应国家、陕西省国资委脱贫攻坚号召,成立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榆林合力公司按照“一县一业一龙头”思路和“市级开发平台+县区扶贫项目+产业发展基金”的“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模式,紧扣榆林沿黄各县红枣产业发展瓶颈,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了红枣深加工项目,在2018年4月17日,投资3.4亿元,成立了榆林合力团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清涧北国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国枣业)。北国枣业公司因脱贫攻坚而来,为产业扶贫而生。
关键字:培育、典型、选树、精神。
一、培育扶贫典型土壤,为选树筑好政治根基。
北国枣业公司管理干部大多为陕煤集团员工,之前从事行业以煤炭、化工为主,食品、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公司劳务工均为本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选树扶贫典型首先得培育典型。
发挥党支部政治教育培育功能。一是北国枣业党支部自2019年成立起,不断完善组织架构,选优配强支委会班子成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成立理论学习组、读书班、宣讲团等,紧抓关键少数,从理论学习、思想政治、作风建设、为民服务等方面常态化开展精神培育。二是党政结合制定培育计划。党建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结合生产实际,融入行政中心工作,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宣讲计划,结合“党课开讲”、“结对帮扶”等方式,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引导精神文明的“修炼”,让精神食粮稳定供给,为选树典型培育肥沃土壤。
二、创新培育平台,为扶贫典型的成长“施肥”助力。
一是创新开展“三一学习法”,即“每日一学”“每周一查”“每月一考”,以“小学生”的心态,对标“好学生”的行为,实现当个“优秀学生”的目的,切实推进培育典型的种子在心里播种,在行为上壮大。二是结合公司“发展绿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特殊政治使命,以及在食品行业面临的“新企业、新行业、新人员”的实际问题,创新开展“三一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模式,坚持党员联系实际工作,以推进产业扶贫项目进度为落脚点,深入一线实践调研,让党员干部轮流上讲台讲党课,把“我要学”变为“我要讲”,激发党员干部潜在的优秀能力,实现自我的革新与提升。三是开展“党建+”系列专题活动,成立创新科研小组,在安全生产、质量控制、效率提升、科技研发等方面给予集体和个人发挥的空间,创造了良好的上升环境,同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区、党员突击队等争先创优岗,赋予扶贫典型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展示的平台,助力其快速成长。
三、找准选树目标,确保先进性。
公司为确保扶贫典型选树的科学与公正,分层分级的开展选树工作,典型既有党员干部,又有基层本地职工、更有生产集体。一是从党支部角度出发,深挖一批背井离乡,无怨无悔,耐住寂寞、默默坚守在扶贫战线上的干实事、苦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树立积极的评优氛围。二是立足车间生产,筛选学习能力强、任劳任怨、积极上进的贫困户职工,从扶贫扶志的角度出发,引导贫困户向知识不贫、技能不贫、志向不贫、信念不贫发起进攻,成为脱贫的典型。三是灌入集体荣誉概念。以往贫困户职工作为社会个体,集体概念较低。通过评选先进集体,强化集体行为,推动个人与集体的融入。
四、找准发力点,树好典型。
如何树好典型,充分用典型引导职工,是企业精神建设的重要实践和应用。北国枣业公司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红枣深加工项目建设和投产,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离不开那些默默耕耘、奉献的先进典型。造就新企业的精神和魂魄就要从这些先进典型中出发。
在树立典型的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典型“代表性”。因企业扶贫的特殊性,大部分员工为劳务工,整体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较低,首先要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员工中找出突出的典型。一是选出“学”的典型。扶贫扶智,从基础的学的能力选拔典型。公司结合每日班前会抽查、安全知识竞赛、手指口述等形式,比“学”的能力,树立“学”的典型。二是选出“干”的典型。扶贫扶志,从日常工作的认真、干事的吃苦耐劳、对部门、车间工作的突出表现,在全公司范围内通过“每月一星”的评选方式,树立“干”的典型。三是选出“超”的典型。公司结合绩效考核、公司、部门推荐等方式,对小部分从零基础到技术水平突飞猛进、成为技术骨干的职工,打破身份壁垒,给予职级调整,提拔为班组长或以上待遇的管理干部,树立“超”的典型。
五、“名”与“利”双结合,营造人人争当先进的热烈氛围。
为进一步凸显典型的优越性,激发全员向典型看齐,跟着典型学、跟着典型干,就必须完善鼓励激励制度。公司现有合同工和劳务工这两种不同的用工形式,为了打破身份壁垒,实现同工同酬,结合生产线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公司制定了《薪酬管理办法》,实现横向、纵向阶梯式职级分层,明确晋级标准,达到能者多劳、多干多得的目的。
把住宣传的脉动,做好舆论的正确引导。先进典型的宣传一定要直接、及时、直达基层一线、随处可见。一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媒介展示资源,如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灯箱牌、道旗等形式;二是紧密结合企业各种大型专题表彰大会、紧跟上级单位的政策热点,匹配公司树立的扶贫典型,抓住时间有力节点,高强度、高密度的同步营造宣传氛围,让扶贫典型的形象最大化,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典型的真实,树立典型就在身边的氛围,营造出典型即“高大上”,却不是“遥不可及”事实,在潜移默化中与典型不自觉的对照,查找自身不足,努力提高,使自己成为典型。
六、先进典型推动扶贫企业精神的建设和实践应用。
如何发挥典型的力量,推动企业精神再造是企业研究的永恒课题。典型的树立只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先进典型的力量才能对企业精神的建设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引领力。
北国枣业公司2018年4月17日注册成立,8月13日开工动土,2019年10月干制车间即运营生产,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成功追赶损失3个月的工期,到2020年9月份,饮品车间一次性试生产成功,圆满完成了公司第一个三年阶段性目标——高质量建体阶段,2021年北国枣业公司已全面进入生产运营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缺乏,北国枣业克服重重困难,向社会展示了陕煤速度、合力速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一定的社会美誉度。这中间就是少数关键的先进典型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程部负责人王晓良放弃关中稳定舒适的工作,来到清涧干起产业扶贫,建设初期,一人撑起整个工程部,内外统筹、协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不仅仅是业务能力突出,更是吃苦耐劳的典范。妻子住院生产期间他仅陪产三天就迅速回到工作岗位上,他是北国枣业“牛人”的代表,更是激励着所有扶贫干部向他看齐,勇当清涧红枣深加工项目的“拓荒牛”,是企业最早时期的精神标杆。干制车间大部分员工为当地农民,一半是贫困户,没有人操作过现代化的设备,甚至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生产线。就是这样一群底子差的劳动者,他们以充分发挥陕煤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狠抓基础管理,严格工作流程,熟练应用全国首家单层智能链板式红枣烘干机设备,创下了日均产能处理原料枣36吨的记录。在紫晶枣工艺突破方面,他们精心钻研、不分昼夜、攻坚克难,打破紫晶枣传统烟熏工艺,让紫晶枣实现了无害工业化生产,同时生产周期由原来的7天提升到3.5天,效率提高一倍,创造了单日处理原料枣20吨的佳绩,被评为陕煤集团“2020年度安全生产车间”荣誉称号。在北国枣业公司,这样的扶贫先进个人、集体典型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的努力让已经趋于没落的陕北红枣迎来了新的转机,重新屹立于红枣市场,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就是陕煤精神——自信、力量、担当的应用与成果,是企业精神凝聚的充分展示。
结束语:北国枣业公司作为扶贫企业,在选树典型时侧重点更倾向于一线职工,特别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职工,这样的职工一旦成为扶贫的典型,带来的榜样的效应更为震撼和真实,也更加符合产业扶贫的目的——要让群众受益。扶贫典型的选树既能符合个人利益,又能推动企业发展,同时这样的典型越多,越能在社会中取得惊人的反响,也能从另一面反映出我们扶贫企业的精神所在。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必然将留下产业扶贫企业的光辉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