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英
作为一名曾经的媒体工作者,时隔多年又一次参加了新闻采风活动,不但多年前写稿改稿发稿的情景重现,再一次感受到了那种焦虑和压力;更了解到了我们榆林合力公司通讯员队伍,真的是后浪滚滚。
忆往昔 新闻工作压力杠杠的大
接到新闻采风活动的通知,不免想到自己初当记者的时候,每天过得都是相当焦虑。2010年左右是纸媒的全盛时期,华商报记者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都有几百条热线打进。接线人员会根据职能将线索划分到各部门,例如社会部、时政部、民生部等等,再由各部门主任初筛后,根据各记者的特点和经验下发线索。
线索传到自己OA以后,我们会先打电话核实真伪做出初步判断,随后跟线人约时间地点,迅速赶赴新闻第一现场。那时工作强度真的是非常之大,每天手里拿着五六条线索,一天跑七八个地方跟N个人见面,然后迅速回到报社将当日采访的内容敲出。码字技结束稿件上传后,大晚上回到家还没喘口气,就可能接到编辑同事的“夺命连环call”,在上版(登报)之前跟你核实稿子里各类信息、措辞或者逻辑错误。
打住打住,人年纪大了就是爱回忆,总之现在想到当社会新闻记者的几年,还忍不住一阵心慌气短。
看今朝 榆林合力后浪妥妥的强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采风活动的压力也如此大。首先我面对的都是公司里的骨干通讯员,一群颜值高功夫深的后浪;其次,要比稿是综合性极强的企业宣传类稿件,这和我以往都市类稿件的写法有很大区别;其三就是很久没写大稿了,我这个前浪真的手生了啊!
写稿改稿中所经历的焦虑和压力,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感谢公司又让我这中年人体验了重返媒体的刺激感。其实这次感触最深的,就是和一群很有才华的同事,共同垒筑了一个写作的舞台。
党群工作部李万智的几句修改意见点拨下来,就把我稿件的逻辑给理的妥妥的;这次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的李雅妮和任佳,居然都是我大学学妹,嘻嘻看来我们母校栽培有功;还有北国枣业公司的张琴和天芪生物公司的李敏强几个,在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时相遇几次,个个才华横溢,通过这次我们又结下了更深的缘分。
说经验 趣味温度高度一个不能少
说到写作经验,我分享三个简单感受。
第一,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稿件要抓住读者的心,找到新闻点,也就是最吸睛的切入点最重要。企宣稿件的题材比较受限,无法让你天马行空,但从第一眼打动你、吸引到你的细节着手,总没错。正所谓,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
其二,企业不是冷冰冰的,它是一个会呼吸的职场平台和管理空间,通讯员要学会用自己温暖的心头、敏锐的笔头,展示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那种向上、和谐的氛围,向外界传达出企业积极的声音、昂扬的步调,这也是企宣的核心价值所在。
最后,许多通讯员包括我自己,在稿件最后“拔高”这事上感觉困难,这里李万智的一个经验大家这次相当受用,就是不要老想着去夸公司、夸自己,而是把各种客观事例用写作技巧加以综合展示,往往最真实客观的文字,最具其高度和意义。(品源文化公司 王宜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