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英
读《第七天》是因为偶然,一口气看完却实属必然。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遭遇,杨飞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行进,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作品呈现出复杂丰富的社会画面,以揭露各种的社会矛盾冲突,给予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
在这部小说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在现实世界中,血缘关系原本是世间最具有亲情的代表,但是在余华的笔下,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却凸显出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正如文中写到“我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认为自己一生里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收养了一个名叫杨飞的儿子。”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和杨金彪也是差不多,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他读书至小学三年级辍学,以后的时间跟着爷爷学习木匠,算是祖传手艺,但是他的木匠之路比较坎坷,并不是很顺利,因为爷爷的教育方针就是让他勤思考,多创新,自己琢磨,所以他能成功也是靠后期的努力。因为当时家里贫困,他便很早进入社会,利用观察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来精进自己的手艺。早期的他和杨金彪一样,生活所迫,干活不挑剔,有时候拉三轮车送菜、捡垃圾、搬家等等甚至会帮别人守夜,那时候他也只是三十多岁的人。
他说;“我这一辈子,对你们算是很负责任的,你爷爷可没有像我对你们这样对我,我年轻时候也害怕,那时候我刚成年就开始闯社会,有了你们,我也想过轻松,但是生活告诉我并不能,我各行各业都做过,对你们是问心无愧。”我依然记得,在我成长过程中,他说,课堂知识他可能帮不了我许多,但是,做人还是他比较有发言权的,对我的教育,一直都是努力通过自己实践所得的经验改变我,让我学有所成,我感谢我的父亲,更加的敬佩他。(财务部 张林义)